刘明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毕业。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大众报业集团编委、大众日报经济新闻采编中心主任。2014年1月,我院以教授、博士生导师、985工程学术骨干引进刘明洋入校工作。
寒假里的山大校园,这般寂静。下午时分,围着知新楼转上一圈,再围着体育馆转上一圈,能够看到的同行或逆行的人屈指可数。校园内的寂静与校园外的喧嚣,仅有一门之隔。
这就是大学?这就是大学!
这个校园,以前也时常来过,听过报告,做过采访,探望过朋友。来去匆匆,无暇也无意体味。今年的冬日里,我却在寂静中走遍了校园的角角落落。从以往校园中的一名“过客”到现在校园中的一名教师,我开始用心感受寂静背后的深厚底蕴和青春活力。
这就是我的大学?这就是我的大学!
对大学的向往,源于人生对于一种美丽心境的渴望。
北京大学是我人生进入的第一所大学,是我的本科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是我读博士的学校;山东大学,则是我作为老师工作的学校。这3所大学,都注定了与我的人生心境相关。其实,更加相关的还有一所实践大学,那就是大众日报。
从1985年大学毕业进入大众日报,作为媒体人,我做了28年。在大众日报这个平台上,我熟悉了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熟悉了报纸出版的各个流程,熟悉了很多人、很多事,也熟悉了很多道理。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最美好的记忆;那些同事过的年长的、同龄的、年轻的大众报人,将是我一生最真诚的感念。
对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不算陌生。以前的同事中,有许多就毕业于这所学院;每年,还接触学院去报社实习的很多学生;2004年,我还受聘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带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我知道,这所学院有很久的历史,出过众多知名的大学者,中文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前五位。
真的有了想来这所学院工作的念头后,我又想更深入地了解这所学院。我进入学院网站,看历史,看新闻,看教师队伍,看学科建设。在浏览时,让我产生深深印象的是郑春院长的致辞。“这样一个时刻”,“我们的学院”,“我们是永远的一家人”,“青春记忆与精神之源”,“让我们珍惜”——这是从2009年到2013年的5年里,郑春院长在毕业生典礼上致辞的题目。“学院是什么?是一栋栋高耸的建筑,是一本本厚重的历史,更是一代代青春俊朗的读书人”——这是郑春院长致辞中的一段话语。
从致辞的题目和话语中,我读出的学院的文学味道,读出了学院的青春味道,也读出了学院的风格,读出了学院的历史和未来。
这就是我将要工作的地方?这就是一个温暖的家!
温暖的感觉,来自于和郑春院长交流时,他的耐心、用心、专心、细心,没有这些,我不会来到这所学院;温暖的感觉,还来自办理调入手续时,学院机关老师的热情指导和精心服务;温暖的感觉,更来自于第一次和学院同事们见面时的两次掌声。2014年1月15日,天气有些凉。但我还是选择了比较正规的西服领带,我想以这样的着装方式,表达我对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尊敬,表达对学院每一位领导、老师和同事的尊敬。
走出媒体,进入高校,是工作岗位的变动,也是人生心境的调整。在寂静的校园里,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近30年新闻实践的经历、感受、体会和思考,与青年学子们一起交流、探讨、分享,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
我知道,这里将是我实现新闻梦想的新的平台;我清楚,转型的压力与挑战会一直伴随着我;我相信,在学院这个温暖的家庭里,我可以拥有一种更美丽的人生心境。
工作着,是美丽的;换一种方式工作着,或许会有一种更大的美丽。这是我的期待,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