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南院宿舍楼群中,3号楼紧邻新建的几座以洋字母命名的博导楼。驻足在这座墙外挂着灰尘大部分阳台无遮拦敞开的旧建筑外,稍一留意,便会看见有一个阳台上布满高大的绿色植物。在有阳光的时候,会将那老式的木框门窗映得绿意葱茏——它们暗示着这一家人舒张自信生趣盎然的生活情态,有一种不同于全封闭居室的特别的亲近感。
那里就是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孔范今先生的家。
受惠于先生门下八年来。每次我来孔老师的书房,总会领受一种自然而然的振作。老楼里暖气不暖,冬季里,那些植物已习惯了与主人一起承受不热不闹的气氛。在高接屋顶的书架前,在繁而不乱的宽大书案边,和人一起开花结实的它们已习惯了家人来客手背衣边的小小磨擦,枝叶轻晃间已经参加了思接学海人生的生动欢悦的交谈。
最占空间的当然是书——四壁前簇得满满当当,书桌上堆得如过人头的莲叶。靠窗的一张带扶手的宽大木椅也被书坐了个巍乎壮乎。我没发现孔老师把自己的著述和主编的那些书放到了哪个地方,但据我所知,这些书足够站满数米长的一个架栏:《悖论与选择》《走出历史的狭谷》《柳青创作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读中国》《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孔子文化大典》《百年大潮汐——2O世纪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文录》《全唐五代词释注》《全宋词释注》……没等数完,我自己已吓了一跳。心想:那些新入室或正巴望着及门的弟子们如果眼前摆齐了导师的著述,不被震慑得发怔才怪呢。现在肯花精力多读细读书的年轻人本来就越来越少,而光下功夫吃透先生的书得需要多少时间和心劲儿。好在孔老师不摆饱学者威严的架势,更投有以自己丰富的学术成果棒喝他人的想法。
在书斋,在教室,他将自己的治学思考和为人风范总是先化作一种亲和交流的态度,学生也就渐渐习惯了用日常的不隔膜的心情来领会先生的期望。由于孔老师从不囿于学术界占制导地位或当下十分通行的思路,在逻辑层面上对历史现象和文学现象每每有精晰独辟的见解和深层建构。所以弟子们常常将自己的导师看成颇具“先锋”色彩的学人,在鲜活的感召中,逐步学会了以学术尺度衡量专业研究价值并不偏不随地梳理现实复杂的学术动态。一片奥妙无穷的学术洞天使他们渐渐感受到了迷人的魅力之所在。教者对于学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
享受习惯了阳光,反倒忽略了“沐浴”在阳光里的和暖温煦。别人怎样我不确知,我是常常这样的。
孔范今先生的书房里常有客人造访,学生自不必说,文学界的人士居多,教育界、出版界、新闻界也时有登堂者。待客以好烟香茶,远道而来者不免还要留下吃饭。
孔宅养有并不名贵的猫咪,它能判断客人与主人的亲密程度,会选择一位的脚边轻轻贴蹭,说不定还会跃上膝头,亲如一家地打个小盹儿。曾有一只瘸脚的小猫被孔家收留,师母苑良珍教授赴俄讲学期间,孔老师自己的菜谱十分简单,而为这只出身贫迫却愈来愈挑食的小家伙,他却甘于每天买回新鲜的五香猪肝,喂得猫儿毛管发亮。
孔老师善待他人首先是出于自己波折不少的经历,再就是后天的人文修养,这使他爱事业也爱生活,由人及物,他养猫的趣味也与多数人不同。那些请到家中的绿色植物、奇石、古董以及其他颇有规模但并不刻意的收藏,是缘于一种对生命的感恩,是对自然、人生的造化的惜重。
一个午后,光线斜射进葱郁的书房,香烟丝丝缕缕的雾影在窗前慢慢地迂回。孔老师讲起了童年,一位农妇将碗中仅有的饭送给父亲背上饿极了的他。那位母亲自家的孩子眼巴巴的神情,使他永远忘不了。类似的经历构成了他青年时期走“白专”道路,毅然离开“文革”舆论中心地带,历尽苦辛不改学术探索之途的一个挥之不去的背景困素。他也从中深味了对弱者的同情、对良心的珍爱、对他人的宽厚和对事业的严肃的意义。
在治学方面,他更有无止境的探索愿望。从二十世纪文化与文学领域出发,展开的则是对国学、对重大历史转型中文化样态、对文人主体心态与文学呈现关系等广阔的研究天地。博而精,是做学问的理想。我亲眼见在寒冷的冬天,他“采购”回来的《饮冰室合集》等大部头。今天,当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世纪初叶梁启超在文化转型中富于创见与启示性的观点,并得出不同于现有定说的新见时,我眼前浮现的是在雪后的冰路上,推着被书压得晃晃悠悠的自行车、口中哈着白气的孔先生的形象。而50年前,他是一个家里穷得买不起课本,只能趁下课抓别人的书狠读的穷娃娃。在他对面坐着,怎敢抱有偷懒耍滑、得过且过的念头呢!
孔范今先生并非蛰守书斋的室内知识分子。他曾说自己少年时的学习情形是:既有课本又无课本的学习,既有围墙又无围墙的生活。
现在,他仍强调一种“属于自己的想象的天地”,并从“这里找到培育自己智慧的沃土”。他涉身学海,以学识博得学界尊重,深受一届又一届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甚至函授学员的敬爱;他又有很宽的交往面,广结善缘,在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学术演讲赢得很高的评价。同时,孔子家传的智慧和敦厚风度,使他拥有充沛的底气和无须显扬的感染力。有人曾说,跟孔先生在一起,心里有底。这该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一份自得的福气了。
一年前,他自己要求辞去了多年担任的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职务,他需要集中精力做最为心仪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建构工作。他的新著,他主持的“新文学研究所”,将在21世纪体现出独特的价值意义。
这个满屋清芬的书房,是一块绿地。阳光从窗外筛进来,充足柔和,泽物催人,充盈着向上的气氛。
筛进绿窗的阳光(点击查看正文)
注:转自时代文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