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14时,松山大学人文学部孟子敏教授做客第385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06室作学术讲座,题为“《琴瑟乐曲》——日本‘聊斋俚曲’的颠覆性发现”。讲座由邹宗良教授主持,文学院张树铮教授出席,特别邀请有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期刊、淄博师专等校外专家学者。讲座吸引了近五十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邹宗良教授简要介绍孟子敏教授的学术背景,对莅临讲座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孟子敏教授回忆起去年在山东大学文学院介绍新发现聊斋俚曲《丑俊巴曲》的欣喜与紧张的心情,也谈及在与师生交谈中的良多收获,对再次来到山大分享新成果表示十分喜悦。
首先,孟子敏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他在文献研究方面的治学方法。他指出在新文献发现之后,研究者需要先去描述新文献的物理形态,追根溯源新文献的来历,再考察有无其他版本,辨别所获版本的真伪,最后再将所获得的文献电子化处理。
之后,孟子敏对《琴瑟乐曲》的情况简要概述。《琴瑟乐曲》自1725年蒲松龄墓志表碑记载,现存有王丰之抄本、路大荒藏本、蒲馆本、博山田庆顺藏本等诸多版本。接着孟子敏对新发现的庆应义塾本《琴瑟乐曲》的真实面貌全面展示。孟子敏展示的抄本《琴瑟乐曲》属于庆应义塾图书馆“聊斋文库”的文献,是平井雅尾所藏的两个抄本其中之一,被藤田佑贤等认为是伪作。该本《琴瑟乐曲》唱词顶格,说白空格,俚曲文本有涂改,也有圈点。
最后,孟子敏具体分析《琴瑟乐曲》的剧本内容、曲牌使用和语言风格,初步论证了庆应义塾本《琴瑟乐曲》为蒲松龄所作。第一,《琴瑟乐曲》剧情中刻画的恶妇形象和表现的家庭伦理道德内容是蒲松龄一贯的书写主题,剧名中的“琴瑟”可以解读为家庭和睦的意思。第二,《琴瑟乐曲》所用曲牌以“耍孩儿”为主,配以“叠断桥”“方四娘”,这些使用都符合蒲松龄俚曲创作的习惯。第三,《琴瑟乐曲》运用的语言是生动活泼且准确的淄川方言口语化,包含有“乜”“难”等俗字、方言字。
邹宗良教授代表师生对孟子敏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在提问环节中,孟子敏就同学提出的《琴瑟乐曲》的版本流变是否经过说唱艺人的民间改编的问题作出解答。
张树铮教授肯定新材料为聊斋俚曲研究提供的新角度,建议从语感方面再加以考察。邹宗良教授对讲座内容精要总结,鼓励师生关注《琴瑟乐曲》中的语言使用特色和具体方言特征词,可以借由这些信息推测创作者的地域来源与社会身份。
孟子敏最后向出席讲座的专家学者以及我院的研究生当场赠送了他的新作《蒲松龄俚曲<丑俊巴曲>考论 释文 注释》。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